句抄派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作文网 > 名言警句摘抄 > 导航

青年报效祖国的名言警句

发表时间:2024-03-09

相关推荐

青年报效祖国的名言警句(大全18句)。

唐·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陇山:或称陇坂,在今陕西陇县西北。宇文判官:作者的同僚,时为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属下判官.王事:犹言国事。塞垣:此处泛指边塞。这几句大意是:你为~~你是否对这些句子很感兴趣呢?急你所急,句抄派的编辑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青年报效祖国的名言警句(大全18句)”,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1、我们波兰人,当国家遭到奴役的时候,是无权离开自己祖国的。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居里夫人

2、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注视着祖国的事业。古巴诗人、民族英雄何塞·马蒂

3、六年级上册李纲的名言:1、尧舜之道,孝悌而已。——李纲2、摔倒七次,第八次站起来。——李纲3、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职。——李纲李纲(1083年7月27日-1140年2月5日),字伯纪,号梁溪先生,常州无锡人,祖籍福建邵武。

4、宋·陆游《金错刀行》。楚虽三户能亡秦:战国时楚亡于秦。想复仇的楚国遗民唱出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民谣,这里为陆游借用。堂堂:盛大貌,这两句大意是:楚国虽然只剩下三户人家,还能报仇雪恨,灭掉秦国,哪有堂堂中国无人抗金之理!这两句以对比、反问的笔法借古喻今,抒写了抗金复国的壮志,表现了对民族力量的自信,基调是高亢的。但从作者所借用的民谚中,从“堂堂中国”“空无人”的对比中,依旧可以体味到这种高亢的基调中仍夹杂着悲怆的音弦,带有那个时代所特有的气息。

5、汉家炎运中微,坐令闰位余分据。南阳自有,真人膺历,龙翔虎步。初起昆城,旋驱乌合,块然当路。想莽军百万,旌旗千里,应道是、探囊取。

6、“吾愿吾亲爱之青年,生于青春,死于青春,生于少年,死于少年也……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这是27岁的李大钊在1916年发表于《新青年》杂志第二期的《青春》一文节选。

7、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爱祖国高于一切。

8、但不久即被投降派所排斥。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起用为相,曾力图革新内政,仅七十七天即遭罢免。绍兴二年(1132年),复起用为湖南宣抚使兼知潭州,旋即又遭免职。他多次上疏陈诉抗金大计,均未被采纳。

9、绍兴十年(1140年)病逝,追赠少师。淳熙十六年(1189年),特赠陇西郡开国公,谥号“忠定”。李纲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梁溪词》。

10、我辈用虔诚之心,敬仰祖国。我辈以勤奋之力,报效祖国。我辈将过去之耻辱铭记,不忘祖国。要记住,我们是中国人。

1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华指祖国,崛起指突起,兴起,振兴,读书是为前面中华和崛起两个字服务,所以,这句话是最能体现报效祖国的名言短句之一。

12、唐·令狐楚《年少行四首》其三.河湟地:指黄河、湟水两流域。《新唐书·吐蕃传》:“渔水出蒙谷,抵龙泉与河合……故世举谓西戎地曰河湟.”不拟:不打算。这两句大意是,不收复被西戎盘踞的唐王朝的河湟地带,就不打算回头望一眼自已的故乡。唐朝进步的边塞战争以保卫国家,反对侵扰为目的,反映这类生活的边塞诗表现了鲜明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民族进取精神。令狐楚这首诗:“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就使我们看到一种为国家为民族不借牺牲个人一切.勇往直前,义无反顾的忠贞精神,令人感奋不已。

13、宋·杨万里《初入淮河四绝句》其一。桑干:即永定河上游的桑干河,在今山西省北部和河北省西北部,古人认为过了桑干河就到了塞北边境。中流:指淮河中流。绍兴和议规定宋、金以淮河中流分界,界河以北全部割让给金。这两句大意是:何必到桑干河才是遥远的边境呢?淮河中流以北就是天边了!公元一一八九年冬,杨万里奉南宋王朝之命,去迎接金廷派来的使者。舟入宋,金分界的淮河,他触景伤怀,写下了以《初入淮河》为题的四首绝句,诗句以地理上的近反衬意念上的远;从地理上来看,桑干是远的,淮河以北的中原地区却只是一水之隔,近在眼前;可是一条淮河却分隔着两个朝廷,原来的内河今已成了界河;原来的中原腹地,如今已成了异域,就像远在天边一样。在~的慨叹中,反映了作者对现状的不满,流露出一种沉痛的感情。今天面对那种人为的“国境线”,仍然可以抒发这种感慨。

14、豁达刘郎大度。对劲敌、安恬无惧。提兵夹击,声喧天坏,雷风借助。虎豹哀嗥,戈鋋委地,一时休去。早复收旧物,扫清氛祲,作中兴主。

15、两宋之际抗金名臣,民族英雄。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李纲登进士第,历官至太常少卿。宋钦宗时,授兵部侍郎、尚书右丞。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入侵汴京时,任京城四壁守御使,团结军民,击退金兵。

16、见宋·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鲈(lú卢)鱼:一种体侧扁,嘴大,鳞细,肉味鲜美的鱼。脍:把鱼肉切细。“尽西风”二句:《晋书·张翰传》:张翰,吴中人,在洛阳居官。“翰(字季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这几句大意是:请不要说家乡的鲈鱼脍多么味美,尽管现在西风已经吹起,张翰可曾归去?(言外之意是:我不愿学张翰那样忘怀时事,心系桑梓,见西风起就弃官归乡。何况北国早已沦陷,我这个“江南游子”已经无乡可归了。)在中国原始宗教中有一种固执的“厚土”观念,受这一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重土轻迁,故乡之情特别浓厚。因此,在中国文学中,桑梓之念,莼鲈之思,故乡明月,霜鬓乡音已成为历久不衰的主题,思乡怀归之情成为最能引起人们共鸣的思想感情。而辛弃疾在这首词里,表示自己为了抗金复国,以国家时事为重,不以家乡为念,不愿学习张翰那样弃官归乡,希望有所作为,一片赤诚爱国之情溢于言表。作者借典故言志,不仅经济笔墨,丰富词的形象性,而且能加强表达效果和感染力,这种艺术手法仍可借鉴。

17、这首诗运用比拟手法,形象生动,立意高远,是杰出的咏物言志诗。首二句写耕牛终生辛劳,力耕千亩,获实千箱,但它自身却精疲力尽,然而又有谁来怜惜它的劳苦呢?该诗以病牛自抒晚年的心志,表示忠心祖国、报效众生的信念决不动摇,体现了宁静志远的博爱无私的仁者胸怀。

18、唐·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陇山:或称陇坂,在今陕西陇县西北。宇文判官:作者的同僚,时为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属下判官.王事:犹言国事。塞垣:此处泛指边塞。这几句大意是:你为国事奔走于万里沙场,于自身一无所求。诚然也知道边塞的酷寒,征战的艰苦,但这一切难道是为了封侯觅爵,为自己的妻儿打算吗?这是诗人赞颂同僚的话,同时也是诗人自期自许之语。英风豪气、爱国激情、忘我精神洋溢于字里行间。这就是唐诗中所谓的“盛唐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