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抄派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作文网 > 名言警句摘抄 > 导航

王守仁名言

发表时间:2024-08-14

相关推荐

王守仁名言65句。

修身立志这个出自于《戒子书》。是诸葛亮所著。一句名人格言胜过千言万语它能够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名言警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生活中的关系,名人格言你收集了多少呢?王守仁名言是句抄派在网络上整理并加工的句子,这个方法很实用请大家借鉴并分享您的使用心得!

王守仁名言(篇1)

1、为人者,皆有欲望。但必须分清楚可得之欲与不可得之欲。积极合理的欲求,比如求知欲、成长欲、事业欲等,是人生进取之基、成功之梯、动力之源,而贪婪非分的欲望,则使人私心膨胀、道德沦丧、人格缺失。《庄子·逍遥游》中有言:“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在欲望面前保持戒惧、知足知止,才能心清如水、正道直行。

2、王守仁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守仁王守仁名言。

3、夫得之於心。求之於心而非也,其言之出於孔子,不敢以是也,而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於心而是也,其言出於庸常,不敢以非也,而其出於孔子者乎?

4、王阳明的心外无理是说,心的本体,就是天理,事虽万殊,理具于心,心即理也。不必在事事物物上求理,心外求理,就是心与理为二。心中之理,就是至善,心外无理也就是心外无善。

5、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王阳明的军事能力是一流的。除了平定宁王的叛乱外,王阳明的剿匪也是一流的。当时,湘、粤、闽、赣四省交界处有很多土匪,他们盘踞在山林里,势力很大,官府也围剿,但每次都拿这些土匪没办法,前任巡抚还因病辞职,足以看出这些土匪的难缠。

6、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7、当一个善念在你心中发芽时,你需要知道它,然后扩大它;当一个恶念在你心中发芽时,你需要知道它并及时阻止它。

8、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王阳明意思:没有志向,就做不成事情。

9、▲王阳明平定宁王朱宸濠内乱,江西剿匪,战功赫赫,有“大明军神”之称

10、阳明「心即理,致良知」学说中的「心」和「良知」,源于孟子的本心及性善说。对他而言,心念的力量,能产生的,「便是性,便是天理」;所生的,「便谓之仁」。

11、为此,人要加强素养,保持一颗赤诚纯真的心灵,避免“人化于物”。所以《老子》说“能婴儿乎”,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是具有较高修养的表现。所以《老子》又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认为道德修养深厚的人,就像婴孩一样柔韧醇厚,只有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才能回归至纯至诚的婴儿状态。

12、这句话也表明儒道佛存在融合的趋势,此句说得很好。儒学说到底就是这个一,一生万物,而万物又同归于一。这个一看似简单,实际却又最难。因为理解透这个一,不仅需要在理论上分析透彻(看懂浩瀚的儒学著作可不简单,其中包括了经、史、子、集等各个方面),而且在自己的实行中也要遵行这一天理,这又显得难上加难了。

13、▲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故长称“王阳明”

14、王阳明创立心学,他为弟子制定了学习心学的四件事,首要一件就是立志。就像我们在做事之前要先制定一个目标,立志,即为人生的目标。

15、王阳明在失意时曾有过一句名言:“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意思是“了解我的人称我心情不好,不了解我的人却不知道我在追求什么”。

16、这句话意味着要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停下来,思考并决定下一步行动,然后保持内心平静,才能感到安心,进而开始深入思考,最终取得成功。

17、王阳明名言八:“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18、你没看到这朵花的时候,你与花没有任何联系。王明阳并不否认花的客观存在,但一旦你来看花,花只出现在你的主观世界里。很多人宣扬唯物主义,批评唯心主义,这是不客观的。

19、夫學貴得之於心。求之於心而非也,雖其言之出於孔子,不敢以為是也,而況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於心而是也,雖其言出於庸常,不敢以為非也,而況其出於孔子者乎?

20、感悟:饱读诗书,不仅让人学有所成,更让人气质才华自然横溢,高雅光彩。曾国藩对儿子曾纪泽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北宋诗人黄庭坚则从反面加以论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英国哲学家培根这样阐述读书与人的性格气质的关系:“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21、原文: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今子口言之,而身不行,是子之身乱也。子不能治子之身,恶能治国政?——《墨子》

22、▲王阳明故居位于浙江省余姚市余姚镇龙泉山北麓武胜门路

王守仁名言(篇2)

23、动静者所遇之时,心之本体固无分于动静也。

24、感悟:注重修心养性,让欲望有限度,才能做人有底线、做事有分寸。

25、▲王阳明墓位于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书法圣地兰亭镇以南2里许的仙暇山庄内

26、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经典搞笑签名

27、正德十三年正月,王阳明在进剿袭击俐头的暴动山贼之前,曾写信给弟子薛侃说:“即日已抵龙南,明日入巢,四路兵皆已如期并进,贼有必破之势。某向在横水,尝寄书(杨)仕德(即杨骥)云:‘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

28、▲王阳明书法成就很高,有种说法:王羲之是以书掩其人,而王阳明是以人掩其书。

29、有志於人之者,外孔、孟之而他求,是日月之明,而希光於爝之微也,不亦乎?

30、在《传习录》中,王阳明进而阐释道:「主于身也,谓之心。」而且足以致良知者,亦心也。

31、出自王阳明《传习录》,这也是对心学最恰当的阐述,王阳明所表达的确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思想。他没有说“同归于无”,如果这样说,那就是一种西方的思想。他是说“同归于寂”,“寂”不是“无”,而是在没有交感时处在一种寂静的状态,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有个概念叫“寂感”。

32、描写浪子回头迷途知返的诗句有:

33、王阳明的名言好多,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34、善心之,有善有意之,知善知是良知,善去是格物。

35、学本于立志,志立而学问之功已过半矣。

36、原文:天下之难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宋·朱熹《四书或问》。

37、源于《知行录之一·传习录上》。【译文】坚持不懈自己的理想化如同心痛。一心就在疼痛上,哪里有时间说闲话、多管闲事?

38、学习,必先立志。志,就是志向,就像植物的根系一样。如果种一棵没有根的植物,你再精心备垄、培土、施肥、浇灌,辛辛苦苦地劳作,到头来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白忙活一气儿。

39、王阳明名言十:“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40、原文: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论语·子路》

41、王阳明名言七:“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42、王阳明在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说,以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这三点,最为世人称道。理学发展到他的时候,又称「心学」。

43、该句出自《王阳明全集·与杨仕德薛尚谦书》。

44、有志於聖人之學者,外孔、孟之訓而他求,是捨日月之明,而希光於螢爝之微也,不亦謬乎?

王守仁名言(篇3)

45、释义:大人,原指统治者,后来借指品德高尚的人或伟人;赤子,是初生的婴儿。孟子认为,品德高尚、具有人生境界的人,就是还保持着如婴孩般心灵的人。

46、修身立志这个出自于《戒子书》。是诸葛亮所著。

47、【解释】过错即使是大贤也难免,然而并不影响其成为大贤人,因为他能改正错误。所以不要看重没有过错而是看重能改正过错。

48、释义:商朝建立者商汤在天天对之盥洗的盥洗盆上,刻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铭文警示自己。“苟日新”,意即如每天能洗干净自己身上的污垢,那就应当天天清洗。此句以沐浴自新,比喻道德日进。“日日新,又日新”,谓精诚其意,修德无已。合在一起就是说:诚然如果有一天能够获得新的进步,就要一天一天都有新的进步,还要再继续天天有新的进步。

49、原文: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

50、夫学莫先于立志是王阳明给弟子的明示,意思是要想学习先要立下自已的志向。

51、释义:君子学习一定要日新,日新就是每一天都要有进步。君子学习做不到日新,就是用心不够,有私心、懒惰之心。学习不用心、不精纯,必然退步。

52、虽然战果斐然,但王阳明认为。"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

53、王阳明在二十岁时第一次参加乡试,中举人。然而,二十二岁时考进士不中,二十五岁再考再落第。他的父亲开导他说,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但他笑道:“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

54、感悟:万事万物能长久不衰者,无不是持续去秽纳新者。修身修心也是终生不辍、持续永恒的。只有如此,人才能向善向上,不断前行。

55、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56、“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为王阳明提出的心学思想,意为要了解宇宙的奥秘,达到对事物真相的认识,只须返视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

57、源于《知行录之一·传习录上》。【译文】用事实记叙的叫做史,用大道理记叙的叫做经。

58、原文:“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礼记·大学》

59、释义:事从心出,心随欲来。欲望没有限度的人,心也是没有限度的。一旦人的心没有限度,那么他的所作所为也就难以预料了。

60、释义:“腹有诗书气自华”为传世名句,一个“自”字,强调了高雅不凡的气质源于书香熏染。“气”不仅指读书带给人的儒雅之气,更是指在面对人生失意和窘迫时所表现出的豁达态度。读书不仅可以长知识,还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气质高雅。

61、既然万事万物的道理不存在于我们的心外,而又一定要说穷尽天下的事理,这大概是因为我们心中还没有足够的良知,而必须向外寻求天下众多事物的道理,用以弥补增加我们心中的良知。

62、出自语录王阳明《答罗整庵少宰书》——否定是创新的原动力,王阳明格竹苦思圣人之道的失败,而格竹之法即圣人朱熹所传。圣人的话未必全对,庸常之语也有金言。虽主要讲治学,但于人生亦大有裨益!

63、出处:宋·朱熹《论语集注•学而》

64、解释:对别人给自己指出的缺点错误,如果有,就改正,如果没有,就用来提醒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

65、源于《知行录之一·传习录上》。【译文】心即是理。天下有没有什么心外的事、心外的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