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抄派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作文网 > 名言警句摘抄 > 导航

孔子名人名言句子

发表时间:2024-04-23

相关推荐

孔子名人名言句子(汇集26句)。

“【注释】(1)饭疏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学习名人智慧让我们更加有目标,名人格言能够为我们提供人生的指引和方向。在下面的内容中我会对“孔子名人名言句子”进行详细的解读和分析,学会授权和委派任务将工作分担给团队成员提高效率!

1、每一件事情的成功,无不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的代价。

2、孔子的政治思想不仅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就是在我们社会主义的今天,他的政治思想对当代的政治思想的提出和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认真研究孔子的政治思想的现代意义,实现其思想的当代价值的转换,是现代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

3、朱熹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

4、第十是“裕有礼”。裕不是说我们兜里钱多,是指处物的一种宽裕的胸怀,我们待人接物一方面很有礼貌,一方面很宽裕、宽容。这是中间的一组。

5、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008不患人之不己知009四体不勤,五谷不分010鸟兽不可与同群011无可无不可

6、人人皆有趋利避害之心,谁也免不了,但若要去贫贱,求富贵,就必须走正道,在符合“义”的前提下,“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7、孔子提倡的“仁治”、“德治”、“礼治”、“人治”思想,在历经古代、近代血脉承继和修改完善后,已对中国的政治、伦理道德、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时隔2500年后的当代,仍保留着其它文化无法替代的作用,这是不容置疑的客观事实。

8、在奴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

9、一是要求统治者必须减轻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削减苛捐杂税,使人民得到宽和惠。

10、就是说这条是讲儒的自立。自立是什么?就是还没有做官,还没有进入仕途的时候是怎么样的,就是强学,学习非常努力,以等待有机会别人问他的时候,他的学问就可以回答君王的问题。涵养自己的品德,在实践中能表现出自己的德行来,这样别人会举荐你说品德这么好。这个是儒行的第一点。

11、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地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最后,孔子通过反复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12、【注释】(1)饭疏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

13、孟子: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14、第十四也很有意思,就是讲“傲毅清廉”。这个“廉”不仅仅是廉洁,廉也是一种特别的倾向。毅是刚毅,那廉是很有原则性。这条是说,这样的儒是“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他不做官,不侍奉各级君主。

15、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

16、子曰: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17、言必信,行必果,怎么倒成了小人?

18、“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其举贤援能有如此者”。儒是这样的,有利于国家,不求富贵,举贤援能。这就是说他是完全为了国家的利益所奉行的荐人的举措。

19、“和为贵”的理念,对于当下统一人们思想、完善处世方式、匡正社会弊病、建设和谐社会,仍不无裨益,值得继承和发扬。

20、敬慎表示总是很端正,好像总是处在一个个需要表现你敬畏的场合里面一样。那么这条是讲什么呢?是讲儒平时的生活的动作容貌形态。

21、“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

22、如果不谈修养,只靠本能过日子,人生会幸福吗?孔子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人的本能包含各种欲望与冲动,可以合称为“血气”。血气对人造成的困扰与烦恼很多,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由此可见,人在少年、壮年与老年三个阶段,分别会陷于“好色、好斗、贪得无厌”的困境。要想化解这些麻烦,只有靠修养了。修养有什么秘诀?要如何着手进行?最后又如何联上快乐?以下分别探讨。

23、”(《论语集注》)清刘宝楠则释此句为:“谓以礼敬事鬼神也”(《论语正义》)。

24、人的字形表明“儒家强调这样一个预设,即一个人不能独自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我们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存在。”

25、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